天津城建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吕世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座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 访问量:
2022年5月27日下午,天津城建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世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题为“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社会历史统一性解读”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石梅芳、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中心主任刘晓华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在读研究生、本科生近百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讲座。
吕世生教授从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与“非正法”翻译实践背离、“信达雅”所指与《天演论》翻译文本的联系、“非正法”翻译与社会历史条件的联系三个方面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进行了解读。
对于“信达雅”所指与《天演论》翻译文本的联系,他指出,严复的“信”除具有“忠实”的含义,还与“达”的部分意义重叠。就这一意义而言,“信”和“达”两者组成了一个意义整体。通常的解读将其完全分开,“信”的意义的完整性受到了损害。“达”不仅具有通顺、流畅的意义,还有到达、通达、晓畅、明白等意义,而后者更是“达”的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的目标的实现需以“达”的实现为条件,“达”表示“由此及彼”,用于翻译,则有由此文转换到彼文之意。他认为“达”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改变句法;吃透原文,用中文重述;原文理解的难点添加解释、评述。前两点为通常理解的“达”的含义,第三点则超出了通常的语义范畴,为严复在特定语境下的独有意义,它正是我们通常忽略的意义。对于“非正法翻译”与社会历史条件的联系,吕教授认为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想源于儒家修身立人思想传统。
最后,吕教授指出,“信达雅”是严复翻译理想的表达,这种理想无法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具体的翻译实践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要求具体的翻译实践要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现实加以调整,而非执著于翻译理想。严复对翻译与社会文化现实关系有着深刻理解,对翻译的历史局限性更了然于心,他的“非正法”翻译是其深邃思想的体现,是趋近翻译理想的历史过程。“正法”翻译是翻译实践的普遍理论原则,“非正法”是特定历史阶段具体翻译实践的调适。严复《天演论》的“非正法”翻译反映了翻译理想与翻译现实的历史统一。严复“非正法”翻译实践的内涵丰富,体现了迄今的多种翻译思想,反映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也体现了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系,既包括原文文本导向的思想,也包括了目的语文本导向的思想,是翻译理想、翻译目的、文本生成的社会历史制约的理性权衡与选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要深入挖掘这种翻译理性的内涵,回归理性,强化“走出去”的翻译战略的可行性。
讲座结束后,刘晓华老师代表师生提问并做总结发言。吕教授通过此次精彩讲座带来一场翻译理论学术盛宴,助力我院师生在今后的翻译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中探索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