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座


2020年7月26日上午,外国语学院第六期科研讲座成功举行。南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教授应邀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文本、语境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石梅芳副院长主持,我院教师、MTI在读研究生及部分校外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0人参加了线上讲座。因线上会场名额有限,还有部分师生通过腾讯直播聆听了讲座。

1.png

在讲座中,王立新教授首先提出了文本语境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文学叙事与其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关系是复杂且隐秘的。当今学术研究日益强调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的跨学科性,学界从狭窄的学科视野走向人类精神创造原本在知识结构上相统一的认识和研究趋势。但是学科的建立毕竟有其深厚的基础和逻辑,文学研究通过建构属于自己的批评话语系统,不但使对应该纳入其考察疆界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得以深入,更重要的是其合理地预置了在跨学科研究的理念下,本学科要素与其他学科要素的关系。

接下来,王教授通过讲解哲学范畴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指出文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文学阐释的过程。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应首先承认文学自身学科特质的“实然性”,然后才是根据这一实然性展开的吸纳其他知识领域和学科方法论思想,进一步展开跨学科“应然性”的探求过程。他强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本身出发的研究,而非从其它学科跨到文学来的研究,它仍属于文学研究,那种将文学文本作为材料,运用非文学学科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或者是伪文学研究,或者只是为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做的铺垫,并未完成一项文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他强调“增值效应”是检验文学跨学科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

2.png

随后,王教授从文本、语境等层面对希伯来《圣经》中诗篇第23篇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他指出对诗篇进行的一切意义的诠释首先应该理解这一文本是作者如何以诗歌创作的方式被“建构”而成的,一部作品必有一个使各个部分相互发生联系和作用的结构,而一首诗的结构是通过隐喻、意象、象征等艺术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张力的平衡来实现的。这个结构实际上就是隐含在诗歌中的审美逻辑,认识清楚这个审美逻辑,也就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但是,阐释如果止步于此,则仅限于文学学科内部的考察。为拓展研究视野,生成新的诠释意义,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微言大义”,突破单一研究路径的局限性。在这个基础上,王教授提出了语境的作用,并就历史语境、文化语境进行了阐释。他还阐述了希伯来文学叙事与传统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提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传统以及如何看待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最后,王教授强调在今天跨学科研究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之时,我们要明确的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而不是相反,并指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和路径。

3.png

  在讲座结束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在线师生反响热烈,踊跃提问,王立新教授对各位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了详细解答。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英教授结合自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王立新教授进行了隔空互动,认为王老师提出的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检验问题对研究者而言是及时雨。最后,石梅芳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对王立新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刘英教授的发言表示感谢。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