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座

     2022年9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世丹教授应邀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做题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义”的讲座。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中心主任刘晓华老师主持,MTI2021、2022级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及部分教师7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

         

    陈教授首先对“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等概念做了简单介绍,指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借此,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两大话题:后现代西方伦理学核心思想与后现代文学伦理叙事的主要关切。

    在后现代西方伦理学核心思想方面,陈教授从“对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批判性超越”、“对后现代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重构‘自我’尊重‘他者’的道德关系”三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他重点阐释了德里达的弥赛亚精神——对“他者”和“差异”的敬重。他指出,现代西方所推崇的自由、平等、搏爱、民主、人权等理想价值的现代政治学和政治主题并未变成现实。而德里达的“没有弥赛亚的弥赛亚精神”是对即将到来的“他者”保持一种期待。德里达的正义观—一种对他者的绝对责任和一种指向无限的理念。德里达认为,在无条件地对他人负责的绝对律令下,谈论博爱、友谊、平等、未来的民主才是有意义的。

    另外,陈老师也指出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

讲座图二.png

    在后现代文学伦理叙事的主要关切方面,陈教授在讲座中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思想;还有包括狂欢化叙事、互文叙事等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方法。唐利维的笔下展示了一个破碎的、不稳定、怪诞的小说世界,小说中的人物变成了狂欢节上的“小丑”,上演着加冕与脱冕的狂欢节仪式,实现了世界的狂欢化。洛奇使其小说《好工作》与多部其他文学作品相互指涉,将关于文学理论专业知识的讨论与紧张离奇的故事情节、高雅与通俗、严肃与戏谑、传奇写现实交织在一起,“推毁不尚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在文学的狂欢化中建构一种开放的、异质的、破碎的、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最后,陈教授提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讨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表现,聚焦“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对“他者的绝对责任”,“为他者”的人道主义,主张建构人与人之间承认差异、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伦理关系,同时聚焦“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反对现代性的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呼吁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反对人类采取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生态的意识形态,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人类社会。在对后现代文学作品主题思想进行深刻探讨的同时,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还关注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新,探讨后现代文学作品为表现后现代伦理思想而形成的消解权威、去中心、多视角观察、多样杂糅的结构、多元变化的技巧、多声音的、互文的伦理的叙事。这种消解作者与叙述者权威的狂欢化叙事和互文性叙事与其所表现的后现代伦理思想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