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安德烈·切韦廖夫博士受邀为我院师生学术讲座

2025年7月2日下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安德烈·切韦廖夫(Andrei Chevelev)博士受邀以“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ina(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为主题在外国语学院203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鸿雁、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冯勇、中国保信集团执行总裁杨智淋、海外事业部经理贠涛和我院副院长陈耀庭、骨干教师、学生8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石梅芳主持。

1.jpg

在讲座中,安德烈·切韦廖夫博士首先系统阐释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与全球实践。他从文化遗产的“双重维度”切入,指出物质遗产(如长城、故宫)与非物质遗产(如京剧、二十四节气)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动态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和《非遗公约》构建全球保护框架,其“5C战略”(Credibility、Conservation、Capacity-building、Communication、Communities)为各国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方案。

2.jpg

接下来,安德烈·切韦廖夫博士紧扣讲座主题,指出,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以59项世界遗产(全球第二)和34项非遗项目的卓越成就,展现了文明传承的东方智慧,特别是2024年新增的“北京中轴线”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理念。面对城市化、气候变化的挑战。他强调,数字化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特别呼吁青年通过UNESCO“丝绸之路计划”等平台参与文明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守护过去,更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为人类共同未来提供精神资源。

交流环节由陈耀庭副院长主持,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互动。我院师生就作为外语人如何参与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如何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到国际组织就职需要哪些能力和品质等问题向安德烈·切韦廖夫博士提问。安德烈·切韦廖夫博士通过分享自己在联合国工作的经历为师生们答疑解惑,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交流。

3.jpg

本场讲座以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系统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议题,极大拓宽了外国语学院师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遗产治理范式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