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袁洪庚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讲座
时间:2022-11-27 来源: 访问量:
2022年11月25日上午,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MTI中心袁洪庚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做题为“与外语专业研究生谈学习方法”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马永良主持,2020、2021、2022级在读研究生及部分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参加。
袁洪庚教授主要从高等教育功能的转变、研究者素养的逐渐养成、研究三要素与学业四部曲三个方面展开讲座。他指出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由传递人类现存的文化科学知识转为借助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幸福的人。简言之,就是不再执着于认知式的提问——是什么,转而思辨性地质询事物的本质与意义——为什么。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袁教授认为潜力、知识与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大向度。翻译研究中的知识积累多指研读译作。研读作品与译作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理解观念和术语,比如可以通过阅读Of Human Bondage, Great Expectations, A Portrait of an Artist as a Young Man等可以理解“成长小说”的特征。读作品有助实现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袁教授以李白《将进酒》主题翻译“carpe diem”(seize the day),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吟诵,感叹其抓住机遇的表达。读作品应追逐情节、增长知识、解读思想,然后欣赏叙事艺术。
袁教授认为文学与翻译研究必须以个人化欣赏为基础,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阅读基础上对自己真切感受的凝练。但是要注意,方法只是手段,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我们要提防落入“理论”之窠臼,切忌理论先行。研究作品的目的之一是从作品内容中归纳出理论,提升到思辨的或哲学的高度,证明理论不谬,而不是用理论套作品,说明作品的思想意图,使作品成为某种理论的图解。凡事要有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并在实践与理论中反复互证。
袁教授指出,在做研究时,继承是创新的第一步,了解并尊重既有成果,客观审视、诠释既有成果;然后树立创新意识,可以研究领域内的某些有待阐发的创新点;介绍并评述国外新理论,使之成为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发现新材料或证据,颠覆或修正研究中已有的结论;从全新视角重新释读经典或理论。袁教授还重点谈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还要具备存疑的心态,不盲从。“疑”应多于“信”,这是当代教育必由之路。阅读之外,读写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写作是微妙情感的抒发,写作是生活体验的记录,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写作有助于形成观点。
最后,袁教授总结道,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在于空间三要素与时间四部曲。读、思、辨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三要素,读研期间,要先读书,然后将读的内容以某种形式联系起来,读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我们须牢记平凡中孕育着不凡,从腐朽中显露的神奇,这才是无价之宝。我们须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与做所有的事情一样,无恒心则无结果,犹如空手自宝山而返。大道至简!
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踊跃发言,结合讲座内容就日常学习、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悟等与袁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此次讲座为我院MTI研究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让其懂得了如何在研究生阶段的“时空”里砥砺前行,成为有思想、有能力且醉心于专业的“幸福的人”。